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郑廷珍 (1893年—1937年10月16日),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牛城乡郑楼村人,抗日英烈 [5]。1917年,加入冯玉祥将军的第16混成旅,历任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、副师长和独立第5旅旅长等职。1937年10月,在山西忻口会战率部浴血奋战,壮烈殉国。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。
郑廷珍,字秀山,1893年出生于河南省柘城县的一户农民家庭。由于家境贫寒,郑廷珍从小就下地干农活,加上河南地区兵灾连年,家中时常因此三餐不继,于是便萌发了投军谋求出路的想法。1917年11月,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补充大队在归德招兵,郑廷珍当即离乡前往报名,他的体格虽然消瘦,但力气很大,加上身板结实,成功人选为副兵。半年后,补充大队改编为混16旅第3团,郑廷珍升为正兵。
郑廷珍在部队时刻苦学习军事技术,并利用业余时间学字读书,这种表现正好符合冯玉祥对军中不识字官兵的学习要求。1920年,被选入第11师(由混16旅改编)学兵大队受训,1924年,被选入南苑军事教导团深造。随着冯玉祥部队的不断扩编,1930年4月,郑廷珍升任第1师第3旅旅长,并随部参加了反蒋的中原大战。中原大战结束后,郑廷珍跟随师长梁冠英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改编,梁氏任第25路军总指挥,郑的部队则改编为独立第5旅,属第25路军序列。
1937年7月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独立第5旅改归第14集团军序列,并奉命由安徽霍县开赴河北石家庄参加抗日战争。10月1日,独立第5旅进驻石家庄候命时,接到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的命令,要其作为该集团军后路部队转开山西参战。4日,独5旅待第14集团军所属第9军、第14军等部离开后随即乘火车出发。独5旅于6日抵达太原,郑廷珍得知第二战区的雁北会战已经中止,阎锡山准备改在忻口与日军决战,于是又马不停蹄地指挥所部开赴忻县。当郑廷珍率部于9日赶到目的地时,第14集团军主力已经接替忻口防务,卫立煌命独5旅接替忻县城防,一方面承担集团军总部的警卫任务,另一方面作为预备队随时候命开赴忻口参战。
1937年7月,七七事变爆发,日军全面侵华,郑廷珍将军义愤填膺,多次向南京政府请缨上阵。不久,日军大举进攻山西,郑廷珍的独立第5旅奉令配属于郝梦龄将军的第9军,开往山西与日军作战。郑廷珍率军开往山西前线路过河南老家时,打电报让家人到柳河车站见面。他伏地给年迈的老母亲磕了几个头,表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,在日军侵**国的危难时刻,他奉令上战场杀敌报国,不打败日本鬼子誓不生还。
为激励将士们誓死抗日,郑廷珍在独立第5旅官兵大会上说:“过去的内战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,胜不足武,败不足惜,今天是真正打敌人,打日本鬼子,这是保家卫国,是军人最光荣的事,就是部队拼光拼净也值得,也甘心情愿,我们部队上阵后,一定要杀敌立功,如不打败日本,就一个也别回来。”这些铿锵誓言极大地激励了第5旅官兵杀敌的决心。
10月初,日本侵略军突破雁门关中国军队防线,深入山西腹地,扑向山西省城太原。为阻止日军进攻势头,第二战区长官部决定集中全部主力,在忻口一线与日军决战。郑廷珍的第5旅被派到忻口一线布防,他率部星夜兼程赶到阵地,指挥部队构筑工事,作好迎击日军进攻的准备,督促检查具体战备措施,并与友军共同商讨作战方案。
10月11日,日军主力在飞机、大炮等优势火力的掩护下,不断向中国军队防线冲击。郑廷珍率部坚守中央阵地,用简陋的武器装备,与敌人拼死血战,寸步不让。忻口前线南怀化是整个中部战线的支撑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