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零电子书

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
第十一章,原平保卫战壮烈殉国 (1/2)

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
姜玉贞出生前丧父,寡母潘氏带他艰苦度日,自幼家贫,无法入学。1913年,陕西招兵站报名。因他体格瘦弱,只能当“备补兵”,次年转为正式兵,被编入商震团。陆续升任班长、排长、连长、营长等职。

北伐战争胜利后,他入中央军校学习。毕业后,任山西陆军第三团上校团长。1934年,任晋绥军第一九六旅旅长,奉命北上抗日,驻防雁门关一带。

1937年9月29日,越口被敌攻陷后,平型关撤守,姜玉贞奉命死守原平,时限7日。10月1日,日军由代县南下包围原平,双方在城外展开激战。在兵力和武器极端悬殊情况下,姜玉贞部遭重大伤亡。奋战7日后,又奉命死守3日。

他说,“有我姜玉贞在,就有原平在,我姜玉贞誓与原平共存亡!”

由于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,伤亡惨重。日军趁机突入原平。姜玉贞率残部与敌人在城内临街对峙,展开巷战,肉搏厮杀。经10个日夜完成守城任务后,姜玉贞率部于11日拂晓向城东南突围时,不幸中弹牺牲,时年44岁。

但是,原平死守为忻口会战歼敌2万赢得了时间。

姜玉贞牺牲后,国民政府授予一九六旅荣誉称号,并追赠其为陆军中将。1938年3月,**东高度赞扬说:“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,我们表示永远纪念他们。从郝梦龄、赵登禹、姜玉贞……无不给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。”

1979年6月,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姜玉贞为革命烈士。烈士的家乡辛集为姜玉贞将军建造了纪念碑,供人们凭吊。山东省菏泽市烈士陵园中奉有遗像。

姜玉贞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出世前父亲就病死了,是母亲艰难地把他抚养成人。自幼生活的艰辛,培养了姜玉贞倔强的性格。他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,认为要摆脱困境就只能去当兵。1913年,陕西方面来招兵,他报名作了一个“备补兵”。以后这支部队几经周折,最后投靠了山西督军阎锡山。

姜玉贞在部队中军事训练刻苦认真,又勇于吃苦,赢得了长官的赏识,先后送他到山西陆军第一旅干部学校、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受训,毕业后在晋军中服役。他在作战训练中才干高超、吃苦耐劳、爱护士兵,深得士兵的爱戴和长官的重用,被逐级提升为排长、连长、营长、团长。

姜玉贞随晋军参加了几次大战,每战必亲临前线,身先士卒,曾在一次战斗中因胸部中弹,割去一叶肺。由于他英勇善战,在晋军中获得了“猛将”的称号,并被晋升为第六十六军第六十五师第一九六旅旅长。

1937年,七七事变爆发,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。姜玉贞撇下寡母幼子,毅然奔赴抗日战场。

当时,第一九六旅驻守在山西阳泉。他昼夜兼程,赶到山西的东大门——娘子关,率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,迅速修好了防御工事。到了九月上旬,形势突变,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北部,大同一带危急,姜玉贞奉令立即出发北上。赶至大同附近时,大同已失陷,部队只好往南撤退,徒步跋涉20多天。

1937年9月30日,刚到崞县,又接到死守原平的命令,部队又开往原平。在行军过程中,他严明军纪,不许扰民,曾下令把一名私拿百姓鞋子的士兵枪毙。同时他与士兵同餐共宿,甚至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病号,而自己与士兵一起步行,官兵对姜玉贞钦佩不已,部队士气高昂。 [2]

此时,日军出动 7万余人,坦克150余辆,火炮250门,从山西北部直扑太原。在太原以北有一个唯一能挡住日军的战略要地忻口,忻口可以说是太原的“北大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