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群众占全县人口的九成五以上,在藏区享有“雪山下的文化古城”的称誉,境内藏文化学者云集。
创建于1729年的德格印经院,是迄今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,素有“藏民族文化宝库”之称,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德格还素有“格萨尔王故里”之称,格萨尔王传记在德格是家喻户晓,人人皆知。
德格县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精博的寺庙,如宗萨寺、甘庆寺、砻雅寺,这些寺庙在藏区享有盛誉。
进入德格县境,那猎猎飘舞的经幡,随处可见身着赤褐色服饰的僧侣,使人有一种身入佛教胜地的感觉。
在这里,有康巴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祖寺,是甘孜州18县中寺庙最多的地方,达到57座。这一切无不显示藏传佛教在这块土地上的兴旺、发达和繁荣。
入藏之前,先在德格停留驻足,感受一下浓郁的藏文化和宗教文化,会使人的心灵受到莫名的净化,武隆选择从这里入藏,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一层考虑。
根据武隆的建议,安保小组成员在德格县休整三日,然后正式进藏。在这里要补充一些东西,因为一旦进入雪山绵绵的藏区,很多东西就不方便买了。
几个兵王难得有这么休闲的休息时间,第二天便三三两两到处游逛。
德格县卡松渡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,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,距县城63公里。沿途可观赏四川、西藏相连的金沙江大桥,逆金沙江而上,两岸奇峰异景,让人流连忘返。
有几个人结伴去了卡松渡,还有几个人去了“睡佛”及“一线天”景观区。虎引风谢绝了武隆的邀请,一个人去了德格印经院游览。
德格印经院,全名“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**库吉祥多门”,又称“德格吉祥聚慧院”,始建于1729年,素有“藏文化大百科全书”、“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”、“雪山下的宝库”的盛名。
印经院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,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,坐落在德格县城文化街,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院内分藏版库、纸库、晒经楼、洗版平台、裁纸齐书室及佛殿、经堂等。藏版库大小共6间,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,印书操作也在其中。
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,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,每版有一手柄,这是“德格巴尔康”的特色之一。书版规格有许多种,最大的长110多厘米,宽70厘米,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,宽仅约6厘米。
到18世纪80年代末,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,每块刻两面。大、中、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,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,规模宏大。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,门类齐全,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。
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,但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经典,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,形成特色。
最初搜集书稿时,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,派出大批有学者到西藏的桑耶、钦普、纳塘、夏鲁、萨迦、拉萨、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,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。
定稿后,由精于藏文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,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、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。
经过四次反复校对,确认无误后,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、防裂等技术处理,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。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,规定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