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关于这个故事的开头有点匪夷所思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因为事情肇始于管闲事,或者说是帮忙。这里说一句题外话,究竟什么算是帮忙,什么算是管闲事?这个在我们的文化里面似乎是有区分的。大概来说管自己亲戚朋友的事情,算是帮忙,与自家牵扯不到一处的,算是管闲事。但不管怎样,如果忙没有帮好,甚至帮了倒忙,就算是管闲事。管闲事通常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,一个不小心,还要受人埋怨,更有甚者,还要搭上自己的金钱、时间、健康、乃至生命。久而久之,我们的文化里就有了闲事莫理的论断。
咱们这个故事一开始算是热心人帮忙,忙帮上了不假,但却把自己搭进去了。
故事开始的主角是葛家大少爷,发生的年代在民国十几二十年,也就是1920-30年代的时候。说起葛家大少爷,就得说一说葛家大少爷的爹:葛老爷。
葛老爷出生在江苏常州一带的乡下,据说祖上也是出过翰林的,不过到了葛老爷这一代,爹死的早,家业早就破烂不堪,别说寒窗苦读,靠着祖上读书积攒的阴德,博一个功名,就是吃饭都有些困难。家里上有一个寡母,下面有一个弟弟。家里贫困的厉害,葛母,也就是后来的葛老太太也是个有主见有本事的女人,好歹将两个儿子健康拉扯大了。虽说自己不识几个大字,但还是坚定地认为:识字是很必要的。也不知道是听那家先生说的,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,笃定地认为识文断字不敢走到哪里都能混上一口体面的饭吃。所以不管日子怎么艰难,也让这两个儿子多少读了两年书。
葛老爷16岁那年,大清国已经败得差不多了,普通人家日子更是难过。葛少爷见着家里面实在是困难,正巧着上海开阜,便随着同乡一块去了上海在洋行里给人当小伙计。一来能够给家里面少一张吃饭的嘴,减轻寡母的生存压力;二来去了上海,多少能够给帮衬家里几文钱。这一出一进的,家里的日子便会好过很多。
葛老爷这个人长得白白净净的,小时候家里穷,养成勤快,能吃苦的优良品德,加上还有点文化,办事机灵爽快,很快就在洋行里站稳了脚跟,没几年就能往家里寄上不小的款子,葛老太太和小儿子日子也好了起来。再过了几年,葛老爷娶了一个上海本地小门小户的小姐,隔年生了一个闺女,再隔几年又生了一个儿子,就是咱们这个故事的主角葛少爷。
日子就这么平稳的过着,一直到了大清国亡了,葛老爷仍旧是在洋行里当职员,虽说资历年久,但葛老爷自己个也知道,今生的职位只怕大抵如此了。那个时候,中国出国留学的学子多如过江之鲫,回国讨营生的,不外乎就那么几个城市,家里有跟脚的都去北京讨一个仕途上的前程,更有先进思想的去了广东,说是闹什么革命。最不济的,到上海、天津的租界里跟着洋人混。全国上下,东边打、西边闹,今儿一个大帅揭竿而起,明儿个指不定就被水一枪给崩了。总之是闹闹哄哄的。葛老爷虽说经验丰富,但毕竟没有高文华,更没有喝过洋墨水,一些高级一点、名头响的职位自然是轮也轮不到葛老爷。
葛家老爷也是个乐天安命的人,虽说自己娶的上海小姐,偶尔耍一耍小家子的脾气,但也算是持家有方,便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儿女的身上。
葛老爷这一女一子,从小天资聪颖,加上家境小康,从小早早就送了学堂,成绩倒也没有辜负葛老爷的一番期望,从小到大于学习上一点不用操心,不见得总是拔得头筹,但名列前茅总是有的。
却说,这一日,葛少爷正在里弄里跟着一帮子孩子打闹,迎面来了一个奄奄一息的瞎子。这些个孩子都嫌弃瞎子脏,一窝轰地跑了。葛少爷一时心生怜悯,便把自己手里剩下的肉馒头给了瞎子。瞎子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