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第1章 日渐式微
一九九三年,夏。
海南最西部的东方县,四更村公社稻场。
落日以天地为纸、以光线为墨,泼洒着绚丽多彩的油画,织就一幅又一幅唯美的风景,笼罩着整个公社稻场,舞台上零落的布景在光影中斑驳跳跃。转瞬,黑暗以夜的名义为整个世界披上黑纱,灯火明昧的琼剧舞台上,缓缓拉开了《红叶题诗》第一场的幕布。粉墨空灵简约写意的舞台相得益彰,虽无木却窥见四季转移,观无波涛却如见江河湖海;唱念作打中“汇千古忠孝节义、成一时离合悲欢”。幕布开,影移。二十七岁的黄思梅,一身粉裳金钗斜插,声音婉转如天籁。仙姿窕窈、貌如玉蕊,宛若画中走出来的美人。只见她一步一摇曳,一字一婉转。公社稻场方圆数里,瞬间回荡起娓娓动听的椰岛琼音。
“重门深锁幕帘垂,画堂春晓燕双飞。无限愁怀拍排不得,暂且移步出香闺。百卉吐幽香,日出影长。和风吹皱春波绿,迎人杨柳折腰忙。不觉来到东门边,看那红杏偷偷出了墙。牡丹娇贵芍药芳菲,粉蝶双双飞过蔷薇。群芳斗艳红绿依偎,百鸟闹春引颈唱随。桃乱落使人心碎……”
黄思梅入木三分的表演,如水墨丹青纵横飘逸,“无画处皆成妙境”,优雅温婉,如同行走在历史画布中的名门闺秀。更绝的是她开口后宛若黄鹂啼叫的婉转,绝美清甜,将深闺中满怀愁绪的“姜玉蕊”演得活灵活现,让观众如同回到了南宋末年西湖的尚书府第,感同身受着她的愁怀、沉浸于她的深闺寂寞里。只可惜,偌大的公社稻场上,只零星坐着寥寥几位骀背鹤发的老太太,以及两个追着打闹的小孩——五岁的男孩张文轩是黄思梅的大儿子,三岁的女孩张文倩是她的小女儿。
唱到《园会》这一幕戏的时候,台下的老太太已经点头如蒜,更有人直接躺在长椅上,鼾声如雷。只有两个小孩精力过剩,台下闹完,还跑到台上扯着幕布玩。到了最后一幕《殉情》,黄思梅和张沈年夫妻两人都不由得悲从中起,苦板唱腔中满是悲呛之情:不知道是感叹文东和和姜玉蕊生不逢时,爱而不得;还是感慨老祖宗传下来的琼剧已经日渐式微,不复往日。
老祖宗有言,“戏已开腔,八方来听,一方为人,三方为鬼,四方为神明。只要开嗓,不管台下是否有人都必须唱完,凡人不听不代表鬼神不听。”即便场下人去场空,东方琼剧团还是坚持演完了全剧。
谢幕后,黄思梅腮边还有点点泪意,团长带领团员将乐器、服装和头饰归箱后,张沈年揉了揉发胀的脑袋连连喊累:连轴跑了八个村的公社巡演,他已经感觉有点吃不消。当然,重点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有闲情逸致听琼剧,东方琼剧团这样的无偿巡演,他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。黄思梅招呼儿女,同时给他递了一杯苦丁茶:“辛苦了!”看着丈夫三亚、东方两边跑,她心里也过意不去,只是这么多年练基本功,张沈年都没喊过苦喊过累,这才下海摆摊两年,感觉基本功就大不如前,她忍不住以茶警人:“只不过,咱们做琼剧演员,就像这苦丁茶,都得先苦后甜。你呀,可不能被市场经济的汁泡得没了筋骨!”
张沈年灌了一大口苦丁茶,苦丁茶,茶如其名却又内有玄机:入口苦涩,回味甘醇。如今这市场经济大潮波涛汹涌,他改行下海扑腾了两年,总算摸着了一点门道。这一趟回来,他琢磨着,得想想办法劝劝老母亲,看看外面的世界,不能一直坐井观天,守着剧团不放手。
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,为了能支撑东方琼剧团的日常开支,夫妻两人的心思开始活络,一次巡演后,夫妻两人就做起了土货进城的摆摊生意。夫妻两人下了一番苦功夫,摆摊总算找到了门路,无奈婆婆蒙华香却只肯放张沈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