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官员是不会积极维修衙门的,衙门总是保持着一种破败模样。
有些官员甚至故意找些理由,把衙门弄得更加破败。清人笔记记载说,郑板桥到山东潍县当知县的时候,在衙门的墙上开了许多洞口,跟外面的大街相通,还对人说,他要把前任官员的俗气从这里排出去。
总的来说,就有这么几种原因没有专项经费一个原因是,地方官员没有修建衙门的专项经费。中国古代财政收入实行定额化管理,而且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,税收的大部分要上交给中央政府,地方政府存留很少,没有衙门维修的专项费用。如果要建造、维修衙门,势必得增加赋税,用一些加派的名目向老百姓征收。但是,明清时期衙门向老百姓的加派已经多如牛毛,如果为建造衙门而另行加派,就会留下不好的名声,说不定还会形成亏空,影响考核与升迁。
不愿动用私人“小金库”
当然,除了这些因素,还有一个有趣的原因是,明清的地方官员,他们的俸禄银子实行的是包干制。给他一笔俸禄银子,这些银子就包含了他所有的开支。养家糊口自不待言,他还得用这笔钱支付他雇佣的长随、幕友这干人等的工资。这些钱够不够,官员自己看着办。当然,明清的地方官员公开的俸禄是很低的,这些银子根本不够使用,廉洁的海瑞,孩子死了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。
但一般官员总是能够想办法捞到银子,那就是巧立名目向百姓加派了。比如老百姓交纳的如果是银子,他就可以加派火耗,说把零碎银子熔铸成大块银子有损耗;如果百姓交纳的是粮食,则又有鼠耗、雀耗、运输中的损耗,等等。按这些名目多收的东西,就是州县官收入的重要来源。后来,雍正皇帝把这一切加派合法化,一部分用于官员廉政的补助,叫做养廉银,另一部分留作办公经费。
现在看来,这个世界和前世的古代还真是不少相似自处啊!只是不知道这世界有没有养廉银之说呢?摇了摇头,走了进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