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零电子书

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
第二卷 江湖之远 第十三章 选将 (2/3)

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
良久,一字一顿道。

刘宏听得此言,转头望着刘辨,目光深邃,竟叫人不寒而栗。刘辨不敢继续对视,只好将目光转向他处,看向高台以外。

“阿辨既有此问,是想朕说什么呢?”

刘辨不敢应声,也幸亏刘宏并不发怒,只听其平静说道:“朕为这天下之主,已有一十五年了,这期间大小黔首接竿造反不下十余次,可是无论是哪一次,造反之势来的快,去的也快,与这大汉社稷并无威胁,阿辨可知,便在数年之前,这钜鹿张角亦曾造反过一次?”

“孩儿不知。”

“昔日间张角造反,从者不过数百人,如此规模,便只一郡郡兵就将其迅速平定了,适逢天下大赦,张角也就没有获罪,阿辨你说,带头造反之人能有这样的下场,是他自己的造化还是朕与他的恩惠?”

“陛下若不宽宏大量,这张角自然是不能活的,也就不会有今日的太平道之事了。”刘辨如实答到。

刘宏长叹一声,眺望台下,缓缓说道:“朕实在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,尤其是这张角,朕自以为待他不薄,朝中这许多公卿大臣不下一次与朕说过太平道之野心,朕以张角不过为修道之人,所行之事也多少有惠及无知黔首之善举,因此朕与其人多有庇护,却不想此贼子非但不知道知恩图报,竟然几次三番想要动摇我大汉天下,阿辨问朕可知太平道为何要反,除了其人狼子野心,还能有何缘故?”

刘宏说到兴头,侃侃之言,不能断绝:“朕自知阿辨富有仁心,昔日间你我父子二人于这高台之上亦谈论过治国之本,你以为为国之事,当以黔首百姓为本,至于如今太平道这般的黔首忤逆造反,阿辨自当以为是朕这个天下之主治国行事多有偏颇,天下黔首生不得活,自然死亦无惧,朕亦听闻陈胜吴广之言,乃是‘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等死,死国可乎’之言,由是想来,这太平道贼人之心念,可与陈胜吴广一般无二呢?可惜朕从来只是待在这洛阳皇宫之内,自从即为这大汉天子以来便从未下过民间,所谓百姓疲苦,民不聊生,朕是真的不能感同身受。”

刘宏之言有无道理?在刘辨听来,绝对是有道理的,他是后世之人,虽说在这之前没有亲眼见证过历史发生,然而于后世看的多了,听得多了,自然可以联想一二,加上刘辨如今亦在这世间八年,所见所得与皇帝刘宏实际上并无什么差别,刘宏与黔首苦困不能感同身受,刘辨就能了?

至于太平道为何要反,刘辨亦不过知道所谓的百姓生活水深火热,民不聊生,而要谈到这些,背锅之人自然就是眼前这个为人称为独(和谐)夫的刘宏了,可是除此之外呢?譬如更深层次的阶级原因,或是政治原因,世族就没有责任?豪强就没有嘛?刘宏的确看不上这些社会最底层的黔首,可是世族、豪强便能看的上了吗?

所以说,太平道要造反起义,虽然从眼前看不过是社会原因,可是长远点来看,又何尝不是历史原因呢?

实际上,在来到高台之前,刘辨心中对自己这个皇帝老爹是多有不满的,可是这一番语言交谈下来,这样的不满竟不自觉的消除了大半,只听其轻声问道:“陛下,太平道之乱就在眼前,其人数之众,规模之大都是曾经的起义不能相比的,既然如此,殿下可有计较?”

刘宏眉色温柔,反问刘辨:“阿辨有什么计较?”

刘辨也不推辞,坦然言道:“此番太平道势大,而我大汉国制,郡不典兵,郡国乡县陷落于贼众之手在所难免,据儿臣所知,张角、张梁、张宝这三个贼首聚众冀州,张曼城聚众宛城,波才彭托则聚众豫州,此三处皆为太平道主力,一旦郡不能守,贼众势不可挡,三者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