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第一次试验射击,吴运铎用绳子把步枪捆在大柳树树杆上,枪口卡上了枪榴筒,筒口对着荒地,再把枪榴弹装进筒里,拉开枪栓,推进无头子弹,扳机上系一根小绳子。阿甘
等大家都隐蔽好后,吴运铎蹲在干水塘里,一拉小绳,枪榴弹射了出去,火光一闪,在爆炸声中,尘土卷起烟雾向上冲起,破片呼啸着飞散。
“好哇!”大家就像听到过年的鞭炮声,那种激动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。大家高兴地围拢过来,互相握手、庆贺。
试验虽取得了一些经验,但吴运铎还是觉得不十分理想。他认为,枪榴弹在飞行时的弹道不稳定,而且射程还没达到要求。
他开始重新设计图纸,把原设计的柱状型弹,改成了滴水型弹,经过射击试验,弹道是稳定了,可是射程总不过二百三四十米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射程呢?吴运铎苦思冥想突然想到发射药,他赶紧推醒了同屋的老马,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。
两人立即来到装备车间,把火药倒了出来,放在碾槽里碾成碎屑,使它燃烧得更快一些,充分发挥火药的作用力。他们连夜配好火药,装好几发子弹。
东方刚露出鱼肚白,大家来到试验场。吴运铎装好枪榴弹,左腿跪在地上,朝荒地打了一枪,只听一声枪响,枪榴弹飞得无影无踪。
大家都昂着头向前张望,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雷鸣般的爆炸声,大家奔向爆炸点,一量距离,射程是540米,比先前增加了一倍多,顿时一片欢呼。
第二天,吴运铎带了两个同志,扛着枪榴筒,挑着枪榴弹到了二师司令部。参谋长高兴地拿起电话,立即布置了靶场。靶场边上人山人海,支队长、政委、参谋长都去了,一连打了十几发枪榴弹,每一发都射得远,炸得漂亮。
为了生产枪榴弹,吴运铎又新建立了枪榴弹车间,制造了几部造枪榴弹的车床,正式开始了枪榴筒和枪榴弹的生产。他们制造的枪榴弹,很快就出现在前线。
1941年元月,日军的汽艇在太湖活动频繁,为防止日军从太湖西岸上岸,陈义首长命令军工部尽快试制出水雷,用以封锁湖面。
接受命令后,吴运铎想到,当时前线部队送来了一大批缴获的日军地雷,便将目光锁在了这些地雷上,他提议将这些地雷改制成水雷。
这种日式地雷外形像个大西瓜,顶端有一个5公分厚的铁帽,铁帽下便是引信。吴运铎经过亲自试验后,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把引信帽锯掉一半,用石棉布和腊、火漆等将帽口封严,防止进水,经这样一改,地雷就成了水雷。
可是锯铁帽是个危险性极大的工作,在锯的过程中,如果引信发热,就会引起爆炸。吴运铎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序同和俞启英两位同志。
胡序同是1938年在上海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,她1939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党工作,1940到新四军二师4支队工作。她是个高中生,平时十分喜爱画画,当时军工部缺乏设计人员,组织上考虑后,将她调入军工部工作。
当时,吴运铎制造枪榴弹、迫击炮等新武器时,都是由吴运铎先画出构思草图,然后交给胡序同和俞启英两同志再画出正式的施工图纸,交给工人制作。
她俩按吴运铎的嘱咐,把地雷夹在台虎钳上,一个人用钢锯锯铁盖,另一个人用油壶不断地向锯口浇水降温,锯下铁帽再封口,几天下来,进行得还蛮顺利,她俩也就渐渐地放下心来,胆子大了许多。
谁知,就在任务接近完成时,一场爆炸事故发生了。
那是一个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