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零电子书

首页 书库 全本 排行 记录
第一百二十一章 改革促进发展 (1/3)

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
正说着,梁龙勤进了门。他也是在养老院里忙了一下午,傍晚才听说的,不放心赶过来看看。

三大爷梁龙才又把情况给他说了一遍。

“这确实是个问题。”梁龙勤说: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不让大哥大嫂带地入院,破坏了规矩;带地入院,小辈儿们又不高兴。你们可以想个别的办法,来补救一下嘛。”

经梁龙勤一提醒,在一旁捡耳朵的梁晓乐,忽然想起自己前世现代曾风靡一时的接班制:老人到了退休的年龄,就由还没有工作的子女接替老人的指标,到老人原单位上班。

在这里也依葫芦画瓢,来个接班制!于是,和宏远娘对接上灵魂:

宏远娘(梁晓乐):“要不,咱实行接班制:有子女的老人在养老院过世后,他的子女年龄到了六十岁,可以顶替老人的指标入住养老院,不再让他们带地和房子。”

“倒是个办法。”梁龙勤说:“不过,这对孤寡老人不公平。有可能引起为了继承指标,亲戚或进门当家的孩子,争着要求过继给老人。”

“哼!这条我不同意。”梁龙年气呼呼地说:“把好处撂给没有感情的人,心里憋屈。再说了,你们养老院里不就吃亏了。合着入进二亩地,吃几辈子,你们傻呀!”

看来,他是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。

经梁龙年这么一说,梁晓乐也觉得有一定的道理。

梁晓乐脑筋飞快地转着,回想着自己前世现代可以利用的模式。想着想着,想起了前世二十世纪末的农转非长期工。他们离开了土地,靠工资养活自己和家人。这些人虽然出身农家,土地对他们已经没了联系。

在前世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由于非农业人员的工作比种地清闲。收入也比当时的农民高,人们可是到处走门子,钻窗户,挤破了脑袋地要求农转非,梦寐以求地想成为一名正式职工(或工人)。

又联想到自己的设想,百业待兴,需要很多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。而这些工作人员,让他们像前世的正式工一样,按月发放工资,老了享受退休金。这样。岂不解决了因老人入养老院引起的土地减少问题。

梁晓乐已经看出来,金钱和工作,对这个时空里的人们。同样有着很大的诱惑。让梁德贵接管门市、梁龙才一家送货、梁艳秋到孤儿院上班……还有人们出门去打工,都已得到证明。

对!这个办法比接班制实用多了,最起码土地指标不被反复利用。

梁晓乐怀着兴奋的心情,又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计划。

宏远娘(梁晓乐):“要不,凡是进入养老院的有子女的老人。咱们给他家里安排一个孩子,到我们所成立的单位里工作。如:孤儿院、养老院、食堂等。以后,所有我们需要雇人的地方,都紧着入院老人的子女安排。按现在在外打工的行情,每月工资二百四十到三百之间。这样,也能解决了因老人入养老院。家中土地减少的问题。”

梁龙勤想了想,说:“一个老人安排一个,还是两个老人安排一个呢?”

宏远娘(梁晓乐):“两个老人安排一个的话。只有一个老人的人家,就吃亏了。干脆一个老人安排一个算了。”

宏远爹有些发愁地说:“我们用了这么多人了吗?”

远娘(梁晓乐):“因为这些人多数有小孩子,需要照顾。不能吃住在外面,咱可以规定每天工作四个时辰,实行三班倒。吃住在自己家里。如家里离得开,而工作岗位离不开的。才可以吃住在单位。这样,需要的人不是就多了。再说了,入住养老院的老人越多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