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讲个差点丢弃的故事。
西边有座山,山里有座庙,庙里有个和尚。故事就是从庙里老和尚这里听来的,非常离奇,不知真假,但人家有物证。什么物证?老和尚说物证在寺院的灵塔下,他死后会打开地宫,说你如果肯听完故事,他可以写个路条留着,待他入葬的时候,你想看就去看,人的一生恐怕只有这一次机会。
老和尚差不多七十岁样子,精神好着,不会很快圆寂。忽悠人吧,不要说等待几十年,现在的我们等上一天就觉得度日如年;约好跟朋友相见,超出一小时都觉得是漫长的一天;叫好的外卖推迟几分钟都会恼火;与女朋友约会,失约一分钟,那就得扇耳光,罪该万死,永不翻身。等待不了啊!
事实上,老和尚知道我是作家才答应讲故事,他讲的故事希望有人记录下来,不被丢弃了,不是谁想听就能听到的。管他啊,赌一把,就信老和尚一次,今朝有故事今朝听。我信誓旦旦保证,听完故事以后,一定去参观灵塔,一定把故事写出来,先发给哪家,万一有脑子烧坏的商人看到此书,整出部畅销书来也不一定。
我等不及,也只好先听故事,不管真假。
老和尚说,当年朱和尚在寺院住过一个晚上。
朱和尚是谁?老和尚睁开眼睛,吃惊地看了我一眼,说朱和尚你也不知道?我摇摇头,说真不知道。他淡淡一笑,这笑意味深长,或许笑话我孤陋寡闻,或许笑话我是假冒作家。
朱和尚就是朱元璋!
我惊吓了一跳。中国是礼仪之邦啊,不管如何,人家毕竟当过皇帝,地位尊贵,不喊万岁也罢,也不能如此鄙视,人家虽然死几百年了,英灵长存啊,怎么能称呼皇帝是朱和尚?在当年要被砍头的。
怎么不行?当年朱和尚只是个游僧而已,他不过在寺院的借宿一晚,老夫现在是方丈了。老和尚说完又闭上眼睛。
据说元朝至正四年(1344年),淮北大旱,瘟疫流行,朱和尚父母、兄弟相继去世,十七岁的他入皇觉寺为僧,纯粹是为了活命。后来他又作游方僧,在淮西的光、固、汝、颖诸州游历了三年多,其中的苦头只有他心里清楚。有一日朱和尚无意之中进入灵光寺。灵光寺是明朝时的寺院名字,现在已经被政府改成灵禅寺了。
其实因为战乱灾荒,朱和尚的皇觉寺也养不了僧人,有点头脑的人都以行脚游历之名出来了。朱和尚已经在外三年,吃尽苦头,也看尽人间疾苦。到了灵光寺时,他已经饿得不行,两眼昏昏,只觉得眼前有房子,有人家,便拚着往前走,就倒在寺院外的银杏树下。
这年头诈死诈吃诈住的人不少,和尚们深受其害,也不敢近前察看。
当年的老和尚是印明,见此情景,又看他的着装像是行脚僧,便命人抬进寺院。朱和尚就是饿的,汤水食物进了肚子,精神又回来了。朱和尚在寺院里转了转,便喜欢上这个寺院,他恳求老和尚印明收容他。
那时候世道乱,寺院自顾不暇,多个人多张嘴,印明也犯难,不肯答应。
早在泰定二年(1325年),河南息州赵丑厮、郭菩萨的起义,提出了“弥勒佛当有天下”的口号,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。既然打着佛家的名头犯事,各寺院生怕受到牵连,也都是风声鹤唳,闭门自保,从那时起,灵光寺便不再收容一人。过了十多年,寺中老人过世了几个,印光想着为寺院添补几个僧人的时候,想不到,顺帝至元三年(1337年),又有广东朱光卿、聂秀卿的起义,称“定光佛出世”,打的也是佛家名号,来势汹汹。同年又有河南棒胡的起义,棒胡烧香聚众,起义者举“弥勒小旗”,同样也跟佛教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