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一下,解锁更多精彩小说
关于三国时期的兵力,陶元珍在《三国食货志》中已经有简略的论述,他称:“魏之将土,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;蜀之将士,极盛时当不下十数万人;吴之将士,极盛时当不下三十万人”
兵民的比列也是可以大概知道的。
《三国食货志》说:“魏元帝时,魏蜀之户数合计口数合计,尚不过五百数十万”
而当时魏全国的兵力是六、七十万,基本是八个老百姓就要养活一个士兵,这还不包括皇族、官员、国家机构、日常用度的开支等等。
不但魏是如此比例,蜀汉也是如此,〈通典-食货七〉记载:后主蜀汉后主炎兴元年,蜀汉人口94万,兵力是十余万,也是八、九个老百姓供一个士兵。
吴国亦是如此,吴主皓天纪四年,吴有人口200万,而吴国灭亡后的兵力时二十三万人。
也是这个9:1的比例。
但这是国家正常情况下的,因为三国时期虽然中国还是分裂,但三国均是国家机器,其运做已经基本合理化,部队和劳动力的分配比较平衡,但汉末群雄基本是横征暴敛,后期还好点,前期的拉壮丁是家常便饭,要知道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,为了应付蜀、吴的轮番出击,还在强行征兵,结果发生侯音叛乱,建安初年估计情况更严重。
所以汉末兵民比例基本保持在七、八比一的比例。
要知道八比一已经是个相当高的比例了,七比一的就意味着,青壮年男子基本在民间消失,大部分都出现在部队中了!
这还不考虑家属随军和强征女子随军的情况。
汉末,史书上多出现动辄“十万”
“百万”
的字样,实际是有浮夸,或是流民,非纯粹军队。
而“甲兵”
也未必是真正招募到部队中服役,有“预备役”
的性质。
而国家的人口。
汉桓帝、永寿三年(一五七),中国户口数达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,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口……至晋武帝太康元年(二八○),则降至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,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口。
人口减少达四千多万人!
要知道这还是在三国末年人口大增长之后的结果,中间人口的减少可以用“惊人”
来形容!
而这么大人口减少主要就是在汉献帝时期。
对于这一点,《三国食货志》列举了四条历史记载说明问题:后汉书仲长统传载昌言理乱篇:「汉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,计其残夷灭亡之数,又复倍乎秦项矣,吕及今曰,名都空而不居、百里绝而无民者,不可胜数,此则又甚於亡新之时也。
」更一步的分析表明:若以亡蜀的人口数计算,当年蜀亡时约九十四万口,魏则有四百四十三万口,再以吞吴的人口数计算,吴亡时约二百三十万口。
考虑三国时期屡年战争,人口死亡、逃亡、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情况,反推建安年间,全国人口最多七百万左右,部队八、九十万(其中能有一半是“精卒”
都值得怀疑)。
这样推算史书上记载的三国著名大战实际兵力如下:官渡之战,曹操三四万,袁绍“众十余万”
赤壁之战,曹操十五六万,孙权五万,刘备一两万.《三国志》记载详细。
夷陵之战,陆逊统率的吴国抗蜀军:兵力5万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